唐代名文《八渐偈》全文及释文
《八渐偈》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散文,原文及释文如下: 原文 唐贞元十九年秋八月,有大师曰凝公,迁化于东都圣善寺塔院。越明年二月,有东来客白居易作《八渐偈》,偈六句四言以赞之。 初,居易常求心要于师,师赐我八言焉,曰观、曰觉、曰定、曰慧、曰明、曰通、曰济、曰舍。繇是入于耳,贯于心,达于性,于兹三四年矣。 呜呼!今师之报身则化,师之八言不化,至哉八言,实无生忍观之渐门也。故自观至舍,次而赞之,广一言为一偈,谓之《八渐偈》。盖欲以发挥师之心教,且明居易不敢失坠也。归而升于堂,礼于床,跪而唱,泣而去。 一、偈曰: - 观偈:以心中眼,观心外相。从何而有,从何而丧。观之又观,则辨真妄。- 觉偈:惟真常在,为妄所蒙。真妄苟辨,觉生其中。不离妄有,而得真空。- 定偈:真若不灭,妄即不起。六根之源,湛如止水。是为禅定,乃脱生死。- 慧偈:专之以定,定犹有系。济之以慧,慧则无滞。如珠在盘,盘定珠慧。- 明偈:定慧相合,合而后明。照彼万物,物无遁形。如大圆镜,有应无情。- 通偈:慧至乃明,明则不昧。明至乃通,通则无碍。无碍者何,变化自在。- 济偈:通力不常,应念而变。变相非有,随求而见。是大慈悲,以一济万。- 舍偈:众苦既济,大悲亦舍。苦既非真,悲亦是假。是故众生,实无度者。
释文 唐贞元十九年秋八月,有位大师名叫凝公,在东都圣善寺塔院圆寂。第二年二月,来自东方的客人白居易创作了《八渐偈》,以六句四言的偈颂来赞颂大师。 当初,白居易曾向大师请教修心的要旨,大师赐给他八个字,即观、觉、定、慧、明、通、济、舍。从此这些话传入耳中,贯穿于心,通达于本性,至今已有三四年了。 唉!如今大师的色身已经化灭,但大师的这八个字却不会消逝。这八个字极为高深,实在是证悟无生无灭境界的渐进法门。所以从“观”到“舍”,依次赞颂,将一个字扩展为一首偈颂,称之为《八渐偈》。大概是想要弘扬大师的心法教导,并且表明白居易不敢让它失传遗忘。我回到家中,登上佛堂,向大师的禅床行礼,跪着诵念偈文,然后流着泪离去。 偈颂如下: - 观偈:用心灵的眼睛,审视外在的万象。这些幻象从何而生,又因何消亡?反复观察省思,方能辨明真伪真相。- 觉偈:唯有真实永恒存在,却被虚妄层层蒙蔽。若能辨明真实与虚妄,觉悟便会从中生起。不必远离虚妄的表象,就能证得真空妙理。- 定偈:若本性常住不灭,虚妄杂念便无处生起。六根感知的源头,如止水般清澈寂静。这便是禅定的境界,由此超脱生死轮回。- 慧偈:专注于禅定,禅定仍有所系缚;辅以智慧观照,智慧便无滞碍。如同明珠置于玉盘,盘体沉稳珠自圆转。- 明偈:禅定与智慧交融汇合,交融之后生出明澈的观照。这观照如光芒遍洒万物,让一切都无处隐藏本相。就像那大圆镜映照世界,虽映照万物却不生爱恨情执。- 通偈:智慧修至极致便生明澈,明澈则不被愚暗遮蔽。明澈修至极致便得通达,通达则无拘无碍。无拘无碍是怎样的呢?是随心变化自在的境界。- 济偈:通的力量并非固定不变,随众生心念而变化。变化的形态并非真实存在,却能随所求而显现。这便是大慈大悲的境界,以一法普济万种疾苦。- 舍偈:众生的苦难都已度尽,大悲之心化作彻底的放下。既然苦难本非真实,悲悯亦不过是幻影。因此所谓度化众生,实则并无众生可度。
诚挚地感谢大家阅读和欣赏!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